张志伟 漯河食品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享誉四方的食品名城,培育出了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公司双汇集团、全国著名的方便面生产公司集团、享誉全国平平食品(卫龙)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迈出坚持步伐,取得丰硕成果,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正在慢慢地成形、漯河食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彰显、食品产业带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2005年,漯河被正式授予“中国食品名城”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2020年,新签约食品及相关产业超亿元项目78个,其中超10亿项目9个,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项目15个。2021年,漯河又成功招引到正大现代食品产业园、中粮面粉全产业链、泰格生物医药、发那科机器人等食品及上下游产业链项目139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投资项目34个。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约占全省1/6、全国1/60;年产销肉制品680万吨,日产休闲面制品3500吨,其中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达到4.5:1,超过全国2.1个点,等于再造了3.5个农业,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和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点;营业收入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达53.1%,占全省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的六分之一,占全国的六十分之一;利润占全市工业总利润的67.1%;税金总额同比增长9.9%,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68.2%。纳入“亿元培育工程”的40家食品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1.38%,18家实施倍增工程食品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0.6%,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4亿元。
近年来,漯河依托食品主导行业,通过着力打造“五基地”逐步扩大稳定饮食业吸纳就业规模。一是打造全国“三链同构”示范基地。着力推动食品产业从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通过打出“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漯河食品“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直供、专供、产品,丰富“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内涵。大力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指导双汇发展、集团、卫龙食品、金大地化工、中大恒源等头雁企业谋划建设一批中长期发展支撑性项目,培育创新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依托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围绕“食品+”的理念,进一步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纸、医药、盐化工、物流和动物饲料六大产业,着力延伸食品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借助亚马逊、eBay、天猫国际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产品出口量,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全市从事食品一二三产业人员达90.5万人。二是打造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格外的重视双汇发展的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状况,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食品加工公司,强化与中粮集团、牧原食品、圣农集团、益海嘉里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省内、市内上下游企业直供直采闭环模式,实现共赢发展。根据“漯河食品”特点,深度布局餐饮行业,开发符合方便快捷、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安全卫生、便于保存五大特点的主食化产品,全方面进入“进厨房、上餐桌”的主食化消费阶段。与此同时,积极培育畅翔食品等肉制品加工公司发展壮大,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肉制品产业化重点企业,推动上下游产业间统筹协调发展,持续提升肉制品产业综合加工实力。截止目前,全市肉类加工行业吸纳就业超4万人。三是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食品生产基地。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颍县休闲食品生产的行业主导地位,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深化临颍县“中国休闲食品之都”建设,积极招引和培育知名休闲食品企业。重点对卫龙食品、集团、旺旺集团、豪峰食品等骨干企业,发展微康生物益生菌、中大恒源天然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产业,研发自热方便食品、高端罐头制品、人造肉、保鲜蔬菜等新型食品门类,通过扩大企业再生产,深挖市内休闲食品类企业吸纳就业人数。截止目前,全市从事休闲食品类生产加工人员达6.5万人。四是打造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产业基地。漯河市抢抓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黄金时机,出台《扶持和促进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冷链产业发展基金和1000万元的冷链物流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着力打造“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发展。“三通一达”、顺丰、德邦、邮政等26个物流项目顺利落户漯河,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21家。与食品产业高度关联的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双汇物流、大象物流等6家企业进入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据初步统计,全市仅快递物流、配送餐饮等服务行业为全市农民工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近10万余个。五是打造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紧盯全市食品领域“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打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制造等“田间地头”上游产业链人才评价体系。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人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职称认定和中级职称评审工作。推动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扩大食品行业从业人员高、中级职称人才占比。在开展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评选活动中,重点向食品行业人才倾斜。举办“百企联百校”活动,鼓励全市高校、重点食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建产业创新联盟。同时,密切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联系对接,依托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漯河市食品研究院)、漯河人才市场(河南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等平台,加快建成我市食品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公共实训基地,形成并逐步完善我市食品专业人力资源库。目前,全市食品行业高技能人才总量为5,8万人。
一是品牌溢出效应不断扩大。漯河食品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名牌产品27个;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54个、绿色食品55个、有机农产品1个,各县区“三品一标”平均占比居全省第二;“临颍大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舞阳麻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盐舞阳盐化获得全省首张食盐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魔芋即食食品》等三项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全市60%的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21年全市新增食品类注册商标800余件、新授权专利169件,贾湖酒业获评“河南老字号”。二是产业布局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1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单品产量“三个全国第一”;相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家;全市食品行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五大优势产业以及包装印刷、食品机械、食品辅料、食品物流、食品会展等五大配套产业,“漯河食品”影响力不断增强,长夜布局集聚效应突出。三是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在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全市食品名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和认可,其中,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国务院大督查中受到通报表扬,并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全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先后在我市举办,“漯河食品”也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荣誉称号的特色城市。
张志伟,男,49岁,党员,食品工程硕士。1994年11月进入华懋双汇,1995年进入双汇集团技术中心从事肉制品研发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研究所所长、双汇兴业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副主任、技术中心主任等职务。
2005年,漯河被正式授予“中国食品名城”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多年来,漯河已经形成了以“双汇集团”为代表,涵盖种养殖、加工制造、物流餐饮等纵向产业链条,包括肉制品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等多领域横向产业链条。自到双汇工作工作以来,主导开发双汇王中王、玉米热狗肠等14个高低温万吨级规模产品,是集团公司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带领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年均创利3.5亿元以上,创新增效3亿元以上,为公司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任职期间曾多次前往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肉制品加工技术的考察学习,将国外先进肉制品加工技术、设备引入中国。2017年获双汇百厂超百亿奖。2020年评定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1991年加入中国,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积极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学习新知识,充实自我。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圆满完成集团公司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克服困难,做出多项行业技术突破与创新,同时能够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师带徒、传帮带等方面无私付出,培养多名技术带头人,受到公司各级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是积极开发新产品。开发了双汇王中王、玉米热狗肠、台式烤香肠、肘花火腿、火炫风刻花香肠等14个年销量万吨以上的新产品, 带领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年均创利3.5亿元以上,创新增效3亿元以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设立技术研发攻关小组。主持美式工厂项目、西式低温技术改造项目、家庭预制菜项目、鸡肉深加工项目等,为中式产品工业化升级、餐饮产品进家庭上餐桌,做好肉类蛋白制品深加工技术保障。
三是组建现代化生产线。引进推广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条以上,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升行业自动化水平。成功推广了香肠自动共挤生产线、肉制品机械手自动包装生产线、连续式烟熏蒸煮生产线、生猪(家禽)自动屠宰分割生产线等多项流程创新项目。
四是强化技术研究公关。主持研究肉制品水分活度控制、复合胶体凝胶强度研究、调味料抗结块技术、肉制品防腐抑菌技术、海藻酸钠功能性研究等,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该学习能力强、谦虚务实,工作20多年来能持续提高个人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食品工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深入车间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7年获得漯河市技术创新带头人称号;2009年获得上海市金山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低温肉制品的清洁型自动化包装加工设备),同年获得漯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14年获国家熟肉制品加工技师;2016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任为第三届中国肉、禽、水产制品专家;2017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获特大型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食品研发和技术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潜心于肉类技术研究,在屠宰业、肉制品业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一是带领研发技术团队先后开发了600多个新产品,申请专利612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36项,外观专利550项。其中重点新产品14个,至今已累计生产200万吨以上,累计增效50亿元以上,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主持了上海西式新项目、郑州美式项目的规划设计、调试投产的工作,全套引进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条以上,为中国肉制品工业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三是屠宰、肉制品加工技术方面:参与多项省部市级科研攻关项目,热情参加法规标准制订,引领行业发展,先后参与制订《猪屠宰操作规程》、《熏煮香肠》、《火腿肠》、《酱卤肉制品》、《培根》、《中式香肠》等2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表论文7篇(核心期刊3篇),参与编写《食品化学》。
四是近30年来培养屠宰、肉制品研发人才200余名,目前慢慢的变成了国内肉制品行业的中坚力量。积极探索传统中式产品,如酱卤熟食、中华菜肴、预制菜、火锅食材、面制品新技术,为中式产品工业化、简化餐桌操作及食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Recommended news